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诊室里的 “成叔叔”:医术藏在细节里

  • 网络
  • 浏览
  • 2025-10-11 22:42

“成叔叔,探头不凉啦!”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诊室里,3 岁的患儿朵朵(化名)伸出小手,触碰着温热的超声探头。让器械 “预热” 是成伟副主任医师坚持了十年的习惯,这位深耕儿童血管外科领域的医学博士,更愿意以患儿眼中 “亲切的叔叔” 身份存在。

作为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,成伟每年主刀 400 余例手术,但他的 “手术刀” 却常藏在超声探头里。针对复杂淋巴管畸形,他开创的 “超声引导经皮硬化术”,能通过毫米级穿刺针精准注入药物,让颈部囊性包块在无创状态下逐渐消退。去年,一名出生 15 天的鼻腔血管瘤患儿因呼吸困难紧急就诊,他凭借实时超声监控避开神经血管,仅 3 次治疗便化解危机。

跨城行医:把精准医疗送进基层

每天清晨,成伟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的诊室。自 2023 年起,他往返京保两地出诊,已累计为 120 余名基层患儿施治,其中 70 余例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完成精准介入治疗。

最令人揪心的是去年接诊的肱动脉动脉瘤患儿:瘤体直径达 3cm,是正常血管的 10 倍,而可用的吻合血管仅 1mm 粗。“就像在发丝上绣花”,成伟团队历时三小时完成手术,让患儿坏死风险极高的手臂重获活力。这种 “把大医院搬进家门口” 的坚持,让河北、山西等地的患儿免于奔波。

科普讲台:比手术更广的 “治疗”

“血管瘤不是‘红胎记’,眼睑、咽喉部位的瘤体可能影响发育!” 在抖音直播间里,成伟手持模型讲解的视频已有 200 万次观看。作为 “北京市科普先进个人”,他用动画演示介入手术原理,用真实案例纠正 “等待自愈” 的误区。

山西患儿舌尖血管瘤破溃出血的案例令他难忘。“若早知道风险,不会拖到吞咽困难”,为此他牵头建立 “医疗 + 心理” 服务模式,术前定制疤痕预防方案,术后跟踪心理状态。如今他带领的专科年均接诊 8000 余例患儿,96% 的皮肤血管瘤患儿实现功能与美观双重康复。

从超声探头下的精准操作,到跨城行医的奔波脚步,再到科普镜头前的耐心讲解,成伟用十年坚守证明:最好的医术,既要能破解血管畸形的难题,更要能读懂患儿与家长的心声。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iliaozaixian.com/xinwen/156.html

相关推荐
一周热门